說句實在話,現在市場上那些還在埋頭搞產品、砸錢建工廠的企業,真不多了。但也正是這些不走捷徑、一步一個腳印干出來的公司,才撐起了行業的底氣。綠韻隆億,就是其中一個活生生的例子。這家由綠之韻與隆億生物聯手打造的新品牌,不僅背靠直銷正規軍,還有政府背書,目標清晰:要把湖南隆回的金銀花做到“出圈”。但話說回來,產品先行這件事,說到底到底圖個啥?我們一塊琢磨琢磨。
要說現在消費者有多挑,不妨舉個栗子。你給他講配方,他想看原料基地;你說有專利,他要親眼看你工廠長啥樣。整不明白也得硬著頭皮上,這年頭拼的不光是宣傳,拼的是你到底有沒有“真把式”。綠韻隆億看得很明白,他們搞的是生態金銀花,那就得拿出點真材實料出來說話。從種植地開始嚴控質量,到加工流程全透明,還主動邀請地方媒體、消費者進廠參觀,這種“把一切亮在陽光下”的做法,說句良心話,確實提氣。
等等,這里有個細節要注意……綠韻隆億并不是那種一蹴而就、突然爆火的品牌。他們走的是穩扎穩打路線,從種源培育到品控系統搭建,全都花了心思。據說隆回當地政府為了推動這件事,甚至專門設立了專項政策扶持。2021年,全縣金銀花產業總產值不過8億;(最新消息說這個月已突破14億)這中間,綠韻隆億可沒少出力。這些數字聽著挺漂亮,但你有沒有想過:是不是所有投錢搞生產的公司都能收獲好口碑?我們再仔細看看...
其實啊,“產品先行”這個事在直銷圈子里早就不是新鮮詞。但真拿它當回事的企業,沒幾個。大多數都喜歡搞模式、講故事、拉人頭,“產品”只是一個用來裝點門面的符號罷了。而綠韻隆億不走尋常路,偏偏從源頭搞起,建設生態種植園、建立溯源系統、引入質量評估標準,甚至連“一物一碼”都安排得明明白白。說實話,這個參數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——你說搞得這么細致,是不是有點“自討苦吃”?可他們還真樂在其中。
插句題外話,就像做菜火候很重要,企業搞產品也講究“慢工出細活”。綠韻隆億可不是一拍腦門就開始干的。他們聯手隆億生物,就是看中了后者那股“科研匠氣”。這家公司早年間在植物提取技術上打下了不小的江山,而綠之韻本身又有正規直銷牌照和成熟渠道資源。這倆一碰頭,說白了就是“一個搞產品,一個懂市場”。這組合,擱古代那就是諸葛亮+趙云——一個出謀劃策,一個沖鋒陷陣,誰不服?
剛剛那段可能需要再解釋下……隆回縣這個地方,過去說實話有點“默默無聞”。但隨著金銀花被國家中藥材目錄重新定位、市場關注度飆升,這里一躍成為“金銀花生態熱土”。綠韻隆億借這個機會下場,不單單是做一門生意,更像是把地方特色變成全國品牌的“發動機”。聽說他們計劃2026年前完成GMP標準化廠房全覆蓋,同時引進自動化分揀設備,目標是年產金銀花精萃產品5000噸。這個數據是不是真的能實現?我保留意見,但野心看得出來。
有趣的是,綠韻隆億在對外宣傳時并不強調“直銷”,而是更偏好“產業賦能”。這是有點意思的地方,說明他們明白消費者越來越反感“硬性安利”,而更在意的是“產品給我帶來了什么實際好處”。據說他們在長沙、南京已經悄悄上線“金銀花生活館”,專門展示從護膚、食補、香薰到養生泡茶的系列產品。就像上海南京路那家旗艦店展示的樣機,看著精致,摸起來也有料,這種軟性滲透比你喊破喉嚨要有效得多。
說到這兒,有人可能要問了:綠韻隆億搞這些,真的就沒有風險嗎?說得好聽是“產品先行”,說難聽點是“重資產運營”,一旦踩空,很容易血本無歸。這一點不假。可話說回來,做品牌哪有不冒險的?在信息過載的時代,只有那些把“質量”當信仰、把“口碑”當目標的公司,才有可能走出“內卷”怪圈。綠韻隆億正是通過踏實做產品,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護城河。
在這個“眼球經濟”橫行的年代,綠韻隆億這種“逆潮流而動”的產品路線,能不能成為主流?我們暫時不下定論。但有一點可以確定——這個行業需要更多愿意“憋大招”的企業,而不是只想“賺快錢”的投機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