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些年直銷圈越來越熱鬧,不管是老江湖還是剛入行的小白,幾乎都繞不開一個問題:這家公司到底有直銷牌照沒有?畢竟,這玩意聽起來就像是合法經營的通行證,有它就安心,沒它心慌。但——話說回來,有牌照就真能“橫著走”嗎?說實話,這事兒還真沒那么簡單。
咱們換個角度看,直銷牌照本質上就是國家商務部發的許可證,意思是你這公司可以搞直銷,前提是——合規。重點來了:合規兩個字,不只是有個牌照就能涵蓋的。你看,綠韻隆億這類企業,靠的就不光是那一紙牌照,更是扎扎實實地做事:背靠綠之韻的品牌和隆億生物的技術實力,一起推動金銀花生態鏈建設,這才是實打實的“有根基”。
等等,這里有個細節要注意——申請直銷牌照,沒你想得那么容易。
直銷行業不是想進就能進的“菜市場”。比如,光是注冊資本就要八千萬(是的,你沒看錯,8000萬人民幣),另外再交個2000萬的保證金壓在銀行那兒。你說小公司整得起嗎?還有呢,申請公司還得有良好商業信譽,國外投資方得有三年以上國外直銷經驗——光看這些門檻,整不明白的真不敢貿然上。更別提后頭還有啥信息披露制度、服務網點審查,嘖,說句不客氣的,那真是“層層設卡”。
插句題外話,就像做菜火候很重要,企業搞直銷也是門技術活。
但是啊,有了直銷牌照就能保證永不出事兒嗎?真不是。有企業打著“掛靠合作”的旗號,用別人的牌照搞自己的買賣,這就叫“借牌經營”;還有更離譜的,壓根沒拿到牌照,竟然公然自稱直銷公司——這不就像是拿著假證上崗?甚至有的,干的其實是傳銷的活,非要披個“直銷”的馬甲糊弄人。
舉個栗子,就像上海南京路那家旗艦店展示的樣機,看上去光鮮亮麗,實際你一打開——可能就是空殼。直銷行業也一樣,外表合法,骨子里亂象叢生。所以光看牌照還真不夠,關鍵得看企業背后的實際操作。綠韻隆億的做法就很值得一說:他們不是光靠“拿牌”來做文章,而是真正做到了“拿了牌還照規矩來”,專心做產品、搞生態種植,這種企業才有可能走得遠。
說點扎心的——哪怕你拿到牌照,違規了也是照樣能被撤!
這不是危言聳聽。直銷企業如果出現虛假宣傳、賣非備案產品、越區經營等問題,輕則罰款、責令整改,重的,直接吊銷牌照。這就像你考到駕照,但酒駕超速照樣要被抓。說到底,直銷行業不是“只看牌照”的游戲,而是“看你能不能持續合法經營”的長跑。2021年數據說全國直銷行業規模50億(最新消息說這個月已突破80億),但在這繁榮背后,還是有不少企業在鉆空子,說實話,這個參數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。
剛剛那段可能需要再解釋下:直銷不是傳銷,也不是無監管的天堂,它其實是一個在政策之下,逐步正規化的市場。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精密儀器的齒輪系統,任何一個齒輪出問題,整個機器就容易“卡殼”。在這方面,像綠韻隆億這樣有戰略眼光、有專業背書的品牌,走的就是一條“從根本做起”的正道路線——不搞套路、不碰紅線,主打一個“踏實”。
有趣的是,很多人一聽“有牌照”,就以為能放松警惕。但現實情況是:真正值得信賴的企業,往往是那些即使拿到牌照,也依舊如履薄冰地對待每一條規章制度。這讓我想起貓科動物瞳孔的變化機制(別問為什么,腦子里突然閃過來),表面看似慵懶,實則高度警覺。
最后我們得問個問題:直銷牌照到底值不值得拿?
答案其實因企業而異。對那些真的想扎根產業、做好產品的品牌來說,它是“入場券”;但對一些只想快進快出的資本來說,它反而是“絆腳石”。說白了,合法經營才是再好不過的底氣,直銷牌照,只是起點而不是終點。綠韻隆億的經驗告訴我們:有實力、守規則,再配合好產品,那才是真正能跑到最后的贏家。
那么,你還會只看牌照來判斷一家直銷公司的好壞嗎?